English

农民期望什么样的医疗?

2007-04-01 17:03:00 来源:书摘 陈冠生 肖万春 主编  我有话说

有人说:人在两件事面前是绝对平等的,一是死亡,二是疾病,无一例外。无论是富人还是乞丐,在疾病面前,所有的身份都变得毫无意义,所有的人生努力和社会积累都被归零,整个世界由此缩减为一张病床。

几十年来,中国在解决农村问题上取得的两大成就,备受全球所瞩目。其一是,以只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

了全球22%的人口,且人均粮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二是,以低于发达国家100多倍的医疗卫生支出,使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各地乡村形成了以县城人民医院为中心、乡镇医院做依托、村卫生所与赤脚医生相辅助的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这一“三级卫生服务网”至今在农民治病中担当着最主要的作用。对此,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指出:

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

目前,在农村多数乡镇都有卫生院,全国乡镇卫生院5.2万个,村民有什么病一般就可以就近上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是乡镇集基本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乡村医疗管理、乡村药品统配为一体的卫生机构,一般都有门诊楼,设有临床各科以及妇产科、心电图、B超等医技科室,能够满足全乡基本的医疗需求。它们实际上承担着农民没生命危险的疾病的治疗,收费也不昂贵,为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任,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络的枢纽。

除了乡镇卫生院外,村级卫生是乡村农民寻医看病的主要场所,在村民卫生保健中担当着重任。

虽然有的地方宣布说村卫生所达到多少多少个,普及率为多少多少,但严格地说,在目前多数地方的行政村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村卫生所,村里多是些药店或者个体执业医生――乡村医生,所谓的村卫生所(室),只是些乡村医生私人诊所。但是,这些药店和乡村医生私人诊所却在乡村不可或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村民一般的买药看病愿望。

但这些乡村药店和乡村诊所多是个体经营的。在方便村民的同时也有不少的问题,比如卖假药、过期药,价格随口说等等。有的情况可能是令人担忧的。

在网络上,有一 个被称做“扬州电视台一次没能成功的电视对话节目”可以看到村级卫生的大概情况。

[主持人]在这次调研中,一些来自农工民主党的政协委员参加了整个调研过程,市药检所主任药师张厚宝先生,您通过这次调研,对目前的农村医疗保健情况有个什么样的总体评价?有没有发现什么突出的问题?

[张厚宝]实地发现村卫生室卫生条件差;不开处方;用药档次低;药品保存不规范;过期药或接近过期药多;不明明白白消毒,酒精瓶生霉等。

[现场头]郑老师,调查结束以后你们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郑陆辛]迟早要出事。

[主持人]政协委员们的担心确实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关注》栏目就陆续做过不少与此相关的报道,请看大屏幕:

[配音]去年6月21日,高邮市卫生局会同高邮市工商、公安有关部门,对高邮市川青镇等乡镇内的非法行医场所进行了突击查封。记者看到在这些所谓的卫生所里,就医环境相当恶劣,大量的废旧输液管随地堆放,酒精瓶内早已有了黄色沉淀物,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只抽屉中,居然还养了一窝小老鼠。

[同期声]发现一窝小老鼠。

[采访]非法行医者:才开4个月,以前不这样……

[配音]令我们不解的是,这里环境虽然差,村民们却还是愿意来看病,就在卫生所被查封的时候,他们还表示了不满。

[采访]村民:愿意来,因为技术好,是老医生,看好伤寒病……

[采访]高邮市卫生局赵科长:伤寒病应该隔离治疗,像他这样给病人看伤寒,是罪加一等。

[配音]高邮市卫生局这次共查封了9家这样的卫生所,全部都为无证经营,由于这些地方的药品价格比合法的卫生站和卫生院低廉,所以吸引了村民来此就医。然而,乡村医生和村民们却都没有意识到,如此不把医疗安全当回事,等到出了问题,后悔就晚了。

去年11月21日,邗江杭集镇一位姓林的16岁少年,因为感冒到乡卫生院去就诊,医院开具了静脉注射青霉素的处方,于是,少年在镇卫生院做了青霉素皮试,结果呈阴性,然后,家人带着这张皮试单来到村卫生室挂青霉素药水,可是,当挂到一半时,少年有了青霉素过敏反应。

[采访]少年的姑妈:“当时他就要吐,我说是不是过敏,医生没过来。后来孩子就自己拔掉针头,跑到大街上,我追上去,但他已经软下来了。”

[配音]当家人把少年送到苏北医院抢救时,已经来不及了。

[采访]少年的姑妈:“我的小孩就这样死掉了。”

[配音]后来,少年的死亡被有关职能部门鉴定为一级技术事故。无独有偶,今年3月,在槐泗镇凤来村又发生了类似的事件。除了村一级卫生室存在的问题,一些地方由于把乡镇一级的卫生院改制卖给了个人,少数经营者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医院的卫生服务功能,体制变了,卫生主管部门对它的监督又难以有效落实,最终也会危及到当地农民的就医安全。从3月中旬开始,邗江瓜州医院因为承包人和职工之间的劳资纠纷而被承包人关闭,当地群众看病就成了问题。

[采访]我是来做雾吸的,但没有人。

[采访]我腰疼,又不能跑到其他地方看。

[配音]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医院的大门不见了,门里面的公厕也被拆掉了,据说那里准备建门面房出租。堆在药库里的药品被雨水打湿了,部分医院的用房也已经出租给了别人,看起来真不像是一个医院的模样了。当地的群众对此是意见纷纷。

[主持人]今天,负有监督职能的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也在现场,刚才我们说的都是有关农村医疗安全保障的问题,你能不能先把目前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体系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潘局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有指导与监管作用。

这次“不成功的电视对话节目”是几经周折才播出的。在此之前,电视台“请政协委员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以及来自农村的医务人员一起谈谈怎样才能让农民朋友安全看病这个话题。但是,节目拍摄之前,却出现了意外:卫生部门的人员一个也没有到场。政协委员们一下子失去了对话的对象,我们的节目也被推向了一个既不能不播,又没法只让政协委员们有问题没回答的尴尬境地。”最后,25分钟的节目在后来播出时只有10分钟。

事实上,村级卫生是因当年赤脚医生制度而“犹存”,问题很多。但这些诊所都是村民们不可或缺的,它们承担村民打针、吊瓶和一些简单的感冒、消炎止痛和卖药等医疗服务,农民有了小病,多数在这些诊所得到收费服务,尤其是乡村一些出院回家休养或年老的病人,医生可以上门出诊,这对于乡村病人来说是最实际和最需要的。因此,对于村级卫生医疗,我们套用一句话是:“有喜,也有忧。”

在举国上下“看病难”呼声日渐高涨的时候,农民看病到底难不难呢?

笔者的观点是:农民看病贵,但是不难。

因为乡村医疗点已经遍及了乡间村落。在卫生部一个农民“看病难”的调查中显示,在贫困地区的农村,有18%的家庭距最近的医疗机构超过5公里,有1/4的家庭到最近的医疗机构的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这也就是说,就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也有72%的家庭距最近的医疗机构不超过5公里,有3/4的家庭到最近的医疗机构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尽管这份报告以此是来说明村民“周围缺少医疗机构,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这个数字是值得高兴的。在乡村原来缺医少药,买盒药走个几十里山路是常有的事,就是看个小病也要爬好几个大山头,现在30分钟就可以到达,并且这样的农家达到3/4,难道这不是好事吗?

这不正是看病已经不难了吗?!

在农村有一个现象:旨在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农民却不爱光顾。结果,村民看病出现“小病不出门,大病跳过门,中间空着门”的现象,即多数人平常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尽量硬扛过去,最多去村药店或诊所自己拿点药;一旦得了大病,就去县医院,这“中间”被忽略的,就是镇卫生院。尽管卫生院离农民近,付费也是他们看得起的地方,但因为“条件太差”,对他们“看病的水平”不放心,所以,很多的村民不愿意去,有病他们宁愿去可能收费更高的县城医院。

这正是农民对医疗消费的要求提高的凸现。

中国农村医疗曾有过一个大发展时段,但不可否认: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包产到户后,农村医疗的黄金时代从此失去。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曾赞赏中国医疗“举世无双的成就”,10年后,2003年l0月进行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无任何医疗保障的农村人口高达79%,比城市的45%高出3/4。农村患病者中46%未去医疗机构就诊,比10年前的调查增加了12个百分点,增幅36%。其中38%因为经济困难;农村应住院未住院的比例30.3%,其中75%因为经济原因。这些数字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枯燥的。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卫生体系绩效评价,其中,中国卫生业绩综合评价列第144位,总体健康水平列第81位,人均卫生费用占有量列第139位,社会内部卫生费用分配的公平程度列第188位,即倒数第四位,仅比巴西、缅甸、塞拉利昂稍强,属于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这种医疗模式下,多数村民看不起病,看一次病往往就要在经济上“伤筋动骨”,买三盒感冒药就相当于吃掉了养一头猪的纯收入,住一次院往往等于是白干了三年,昂贵的医疗费用叫村民们难以承受。因此,“能吃饭,走得路就没事,大病来了没钱看就不看,等着死”,这是多数村民带普遍性的心态。

在现今乡村,村民们要是不生病,生活都能过得去,有的还很舒坦,但一旦生了大病,就可能陷入贫困。在一份关于农村贫困户的调查中,约41%是由于疾病导致了家庭贫困,其中东部地区为50%左右,中西部地区为39%。

那么,农民心目中希望的医疗是什么样?

其实很简单:治得好病,交得起钱,不受气。

为了破解农民的医疗难题,为农民撑起健康保护伞,许多地方开始推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

一,在政府主导下,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二,资金来源,主要靠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方筹资,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具体的筹资比例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占1/3,农民个人缴纳1/3,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也要给予资金扶持。

三,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四,实行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和管理的体制。

五,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设立由政府投资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筹资的专项基金,对农村贫困家庭和“五保户”进行医疗救助。

新型合作医疗较之以往农民医疗没任何保障自然是“优越性不少”,因而也更受农民的欢迎。

但是,来自试点县湖南桂阳的报告却传递着另一种讯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七成农民不领情。”其中主要是对交了钱,能不能“治得好病”和“不受气”怀疑。村民们“不领情”主要有如下方面的顾虑:

一是“合作”到底能不能成功?

以前,农村搞过很多“合作互助”,什么购销合作社,什么合作基金会,屡次“合作”,屡次受挫,农民对“合作”或“互助”心存疑虑。另外,这些年医疗改革轰轰烈烈,也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新型合作医疗”能不能走出以前医疗改革的旧框框呢?

二是交了钱会不会打水漂?

在“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中,村民每人每年都要交钱,一家人加起来数字就不少,交了钱,到时医药费补助到底能不能报销得了?报销若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还不如自己到银行存点款到时省心。

三是交了钱,治不治得好病?

合作医疗,搞的是“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某著名大学女博士后在农村4年的调查和扮成病人到几个乡镇卫生院去实地考察,卫生院把“慢性结膜炎诊断为沙眼,低血压诊断成高血压”,乡镇卫生院连个常规的化验单都看不懂;这样的医院,交了钱,治不治得好病?村民能不能够放心地去看病?许多村民有疑问。

四是交钱,就等于上了紧箍咒。

进了医院门就难出,成了现在城里人实行“医保”后遇到的新窘境。农村住院后,交纳的费用与医院的利益直接挂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它距离农民希望的“治得好病,交得起钱,不受气”要求仍甚远,乡村合作医疗也难以能成为农民小康路上的保障线。

农村医疗改革的根本是农民,应该让农民在医疗上握有主动权,他们在医疗时可行、方便,又真正能得到实效,这样的办法才是好方法。

(摘自《人间正道:中国农民纪实》,团结出版社2007年1月版,定价:3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